中国玩具业先驱、香港永和集团及得意创作有限公司创始人、小黄鸭(上海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亮先生,因病与世长辞,享年102岁。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实业家,用一只小黄鸭点亮了几代人的童年,用变形金刚开启了中国玩具的潮流时代,更用“诚、信、勤”的一生,书写了狮子山下的拼搏传奇与实业兴国的赤子情怀。
今日,林亮先生的告别仪式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举行。在此,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(以下简称中国玩协)特摘录戚小彬所著《小黄鸭之父:香港玩具人林亮传奇》、《香港玩具人林亮》两本书中的部分内容,与行业同仁共同回顾林亮先生不平凡的一生,缅怀他的贡献与精神。
1924年,林亮(林亮添)出生于香港一个普通家庭,祖籍广东南海。彼时的中国,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,香港虽偏安一隅,却也难逃时代洪流的冲击。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,香港沦陷,年仅17岁的林亮被迫辍学,随家人返乡务农。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,他的父亲在战争中遇害,这道创伤深深烙印在少年心中,让他早早领悟到 “国之不强,民何以安” 的残酷真理。
童年的一段对话,成为林亮一生事业的起点。年幼的他曾好奇地问母亲:“为什么市面上全是日本玩具?” 母亲的回答字字泣血:“因为日本有钱,他们有能力制造玩具,卖掉之后用赚来的钱造飞机大炮杀害中国人。” 这句话在7岁的林亮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,他幼稚地说:“哼,等我长大了,我也要造玩具,不让别人总买日本人的玩具。”这个看似天真的誓言,日后成为支撑他穿越风雨的精神支柱,更催生了中国现代玩具工业的萌芽。
为改变命运,林亮决定重返香港谋生路。彼时的他身无长物,却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决心。面对汇丰银行100元/月的高薪工作邀约,他出人意料地选择在中环街头摆报摊,为的是可以有机会接触到新资讯。“卖报纸看似平凡,却能接触到上流社会人士,既能学英文,又能积累人脉。” 林亮的远见在此时已初露锋芒。他不仅售卖报刊,还主动为客户推介日用品、食品甚至楼房,凭借真诚与勤快赚取中介费,短短几年便攒下了人生第一桶金。
▲年轻时的林亮先生与友人
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46年。一艘美国货轮停靠香港码头,卸下的塑胶走珠笔和透明腰带在市场上引发抢购热潮,一只原子笔售价100港币,一条腰带售价更是高达240港币。这让林亮敏锐地注意到“plastic(塑胶)”这个新兴材料的巨大潜力。他从外文杂志中深入了解塑胶的特性,发现这种材质轻便、耐用且可塑性强,正是制作玩具的理想原料 —而当时香港市场上的日本玩具多采用赛璐璐材质,质薄易碎且易燃易爆。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成型:用塑胶制造中国人自己的玩具。
1947年,林亮辞去报摊生意,投身塑胶原料行业,从零开始学习生产技术。他常自嘲是 “三无人物”:无钱、无经验、无技术,全凭摸索、意志和勤劳闯荡。1948年,他说服雇主创办“永新塑胶厂”,成为当时香港仅有的三家塑胶制品厂之一。同年,林亮灵光一闪,决定制造小鸭造型玩具,大胆创新采用聚苯乙烯为原料,成功研发出香港第一代塑胶玩具 —— 鸭妈妈带着三只小鸭的 “一拖三” 亲子套装。
▲林亮先生和1948年第一代“小黄鸭”
这款小黄鸭的设计暗藏深意:“一拖三” 象征着家庭团聚,是林亮对战争中流离失所人们的深情慰藉。明亮的鲜黄色、圆润可爱的造型,再加上塑胶材质不易燃、耐摔打的优势,让小黄鸭一经推出便风靡香港,不仅击败了当时占据市场的日本玩具,更开创了香港塑胶玩具的新纪元。“我没想到这只鸭仔能这么受欢迎,它就像一束光,照亮了战后人们灰暗的生活。”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,林亮的脸上依然会泛起童真的笑容。
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来,林亮振奋不已。他引用唐诗 “闻道长安似弈棋,百年世事不胜悲” 感慨时代变迁,更坚定了回内地办实业的信念。这一年,他与两位友人各出资5000元,在广州创办 “利民塑胶胶木制品工厂”,成为内地第一位生产塑胶玩具的企业家。工厂生产的浮水小黄鸭,顺着珠江流淌进千家万户,成为无数内地孩子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亮色。
在随后的几十年里,林亮的事业版图不断拓展。1955年,他创办“福和制品公司”;1960年,“永和实业”正式成立,逐步发展为集“永和、福和及美丽有限公司”于一体的永和集团。凭借 “诚、信、勤” 的营商之道,林亮赢得了国际市场的信任——他坚持公平竞争,拒绝桌底交易,从不送礼行贿,这种坦荡作风让他与孩之宝、美泰等国际知名品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成为香港第一批为外国品牌代工的企业之一。
林亮的工厂里,始终践行着人性化管理。他深知底层劳动者的艰辛,不仅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,还设立福利设施,关心员工的生活与成长。在他的带领下,永和集团从最初25人的小工厂,逐步发展为员工近万人的大型企业,见证了香港玩具业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黄金时代。
1978年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。已过天命之年的林亮,再次嗅到了时代的机遇。当时内地推行“三来一补(来料加工、来样加工、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)”政策,鼓励外资企业来华设厂,但不少港商持观望态度,连林亮的至亲都劝阻他:“内地条件艰苦,风险太大。” 但林亮却坚定地说:“这世界在变,国家不变怎么行?我要带着技术和设备回去,实现工业救国的理想。”
1979年,林亮率先在东莞成立永和玩具厂,成为第一批响应改革开放、到内地投资设厂的港商。此后,他又在南海、连州等地设立了8个工厂,将先进的生产技术、管理经验引入内地,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,培养了一批玩具制造人才,更替国家赚取了宝贵的外汇。“改革开放后,我们把最好的设备和技术带进去,看着内地玩具业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我由衷地骄傲。”林亮曾这样说道。
真正让林亮享誉全国的,是“变形金刚”的引进。上世纪80年代,中国内地的玩具市场相对单一,林亮敏锐地意识到,需要一款兼具益智性与趣味性的产品来丰富孩子们的童年。他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孩之宝公司的变形金刚系列玩具,经过多次谈判,终于在1986年成功说服孩之宝与永和实业成立合资公司,在内地生产并销售变形金刚。
▲林亮先生和Alan Hassenfeld先生
为了让这款陌生的玩具被中国孩子接受,林亮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营销策略:将《变形金刚》动画片免费提供给内地电视台播放。1988年,变形金刚动画片在全国热播,擎天柱、大黄蜂等形象迅速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,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抢购热潮。“当时上海的商店里,变形金刚被抢得一空,甚至有人打破橱窗抢购模型。”林亮的儿子林健锋回忆道。
这款在南海大量生产的玩具,不仅风靡全国,更成为中国玩具业与国际接轨的标志性事件。林亮也因此被誉为“中国变形金刚之父”。变形金刚的成功,不仅让永和集团的事业达到顶峰,更推动了中国玩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,让“中国制造”的玩具开始走向世界。在代工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,林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—打造属于中国的自主品牌。他深知,代工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,只有拥有自主品牌,中国玩具业才能真正立足国际市场。这个想法,在他心中酝酿了数十年,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绽放。
时间来到2010年,香港玩具厂商会出版《玩具港》一书,回顾香港玩具业的发展历程。林亮特意制作了一批经典小黄鸭作为纪念礼品,没想到这款沉淀了半个多世纪的玩具再次引发热捧。看着人们对小黄鸭的喜爱,91岁的林亮心中燃起了二次创业的激情:“这只鸭仔,我要重新建立一个品牌,在内地市场上闯出自己的天地。”
2014年,林亮正式成立得意创作有限公司,将1948年原创的小黄鸭命名为“LT DUCK 小黄鸭”(LT取自林亮英文名 Lam Tim 的缩写),全面启动自主品牌建设。此时的他,已是鲐背之年,却依然精神矍铄,每天坚持上班,亲自参与产品设计与市场推广。“我身体很好,还能为自己的品牌奋斗几年。”林亮的眼中闪烁着不输年轻人的光芒。
2015年7月,LT DUCK 小黄鸭在香港贸易发展局设计廊举行产品发布会。除了经典的塑胶鸭,林亮还推出了手机壳、钱包、钥匙扣等一系列衍生产品,鲜黄色的鸭子形象朝气勃勃,正如他硬朗的精神状态。发布会上,林亮深情讲述了小黄鸭的故事:“这只鸭仔不仅是玩具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,它代表着拼搏、坚守与创新。”
为了让 LT DUCK 小黄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,林亮倾注了全部心血。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跨界合作,与汇丰银行、周大福等知名品牌推出联名产品;2015年,汇丰银行150周年大庆,特意邀请林亮拍摄广告宣传片,讲述小黄鸭的传承故事;2016年,香港邮政局推出“香港玩具——1940至1960年代”特别邮票,LT DUCK小黄鸭作为香港工业的经典代表入选其中;在香港回归20周年庆典、北京冬奥会官方少儿节目等重大活动中,都能看到小黄鸭的身影。
林亮的二次创业,得到了儿孙们的全力支持。长子林健锋继承父业,担任永和实业董事长,孙儿林凯章作为第三代接班人,积极投身 LT DUCK 的品牌运营。“这是三代人的心血,我们要把爷爷的梦想传承下去。” 林凯章说。在祖孙三代的共同努力下,LT DUCK 小黄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成功跻身中国知名IP行列。
90多岁的高龄,本该颐养天年,林亮却选择再次拼搏。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,他回答道:“我赚钱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证明中国人能做出自己的好品牌。我希望年轻人能知道,只要有梦想、肯努力,什么时候创业都不晚。”他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了“活到老、学到老、干到老”的奋斗精神。
林亮常说:“我穷过,知道穷的味道。所以我赚钱,就是为了能够帮人。” 他的慈善事业与创业历程同步展开,几十年来从未间断。早在1992年,他就用生产变形金刚赚取的利润成立了教育基金,致力于扶贫助学、资助高校交流活动。截至晚年,该基金已资助超过上千名学生完成学业,让无数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。
▲2013年,林亮夫妇参加善学慈善基金会晚宴
在慈善事业中,林亮始终坚持 “不因善小而不为”。他会给街边的行乞者递上零钱,会匿名资助素不相识的困难家庭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得知内地一对夫妇无力承担养子的医疗费用,当即慷慨解囊;了解到有唇裂儿童因家庭贫困无法手术,他积极参与 “微笑行动”,捐款帮助孩子们恢复健康。“李嘉诚先生帮助大学和大城市,我就帮助小村落、小家庭,大家分工合作,就能帮助更多人。” 林亮的慈善理念朴实而真挚。
▲2008年在杭州,林亮夫妇与成龙、赵曾学韫一起做慈善
2014年,林亮夫妇参加第六届《和平的旗帜》国际活动,捐赠2000只 LT DUCK小黄鸭,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“和平大使”称号。他还通过小黄鸭的义卖活动,将收入捐赠给留守儿童和偏远地区的学校,让这只充满童趣的鸭子成为传递爱心的使者。“玩具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,我希望这份快乐能转化为温暖,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。”
▲林亮先生为孩子们捐赠玩具
除了物质上的资助,林亮更注重精神上的传承。他经常走进学校、企业,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,勉励年轻一代 “不要靠旁门左道,要用智慧和勤劳发挥才能”。他的 “诚、信、勤” 三字箴言,影响了无数创业者。在他看来,做人与做生意是相通的,只有诚实守信、勤奋拼搏,才能走得长远。
林亮的善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。他先后荣获南海区荣誉市民、佛山市荣誉市民、感动南海道德人物等称号,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慈善事业的肯定,更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褒奖。
▲2005年,林亮先生和粤北连南镇永和幼儿园的孩子们
林亮先生的一生,是与中国玩具业共同成长的一生,更是一部爱国实业家的奋斗史。从 1948年推出香港第一代塑胶小黄鸭,到1979年率先在内地设厂;从 1987年引进变形金刚,到 2014年91岁高龄二次创业,他用一个个 “第一”,推动着中国玩具业从无到有、从代工到自创品牌的转型。2018年,作为最年长的改革开放有功人员代表,林亮先生随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进京,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,他的事迹被收录于《香港志: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》,成为香港与内地携手发展的生动见证。
在长达7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,林亮先生的行业贡献赢得了广泛认可与崇高敬意。他积极参与中国玩协主办的多届行业晚会、行业大会等活动,与行业同仁深入互动,在推动行业发展、践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凝聚合力,为中国玩具行业的规范化、规模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
他先后获得中国玩协颁发“从业60年特别荣誉奖”;获得行业 “终身杰出成就奖”、“新中国70年行业最美奋斗者”;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铜紫荆星章等奖项,每一项荣誉都是对林亮先生毕生事业的高度肯定。
▲时任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为林亮先生颁授“铜紫荆星章”
▲林亮先生(左二)在2019年行业晚会赠送中国玩协小黄鸭纪念品
林亮的晚年,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热情。他每天坚持阅读外文报纸,关注行业动态;闲暇时会与家人共度时光,享受天伦之乐;谈起小黄鸭和变形金刚,他的眼中依然会闪烁着光芒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还在关心着 LT DUCK 的品牌发展,叮嘱儿孙们“要把中国品牌做强做大”。
2025年11月10日,这位百岁老人安详离去,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照亮着后人。那只鲜黄色的小黄鸭,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,更象征着林亮先生“诚、信、勤”的人生信条和实业兴国的赤子情怀;变形金刚的金属光泽,折射出他开拓创新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。
狮子山下,香江之畔,林亮先生的故事将永远流传。他用一生证明:平凡的人,凭借坚定的信念、不懈的奋斗和滚烫的爱国心,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;小小的玩具,不仅能带来欢乐,更能承载一个民族的工业梦想与文化自信。
百年匠心,映照着童真初心;一生坚守,诠释着爱国情怀。林亮先生虽已远去,但他的精神将如同那只永不褪色的小黄鸭,永远温暖着人心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玩具人勇敢追梦、砥砺前行。
注:图文字素材摘录自戚小彬所著《小黄鸭之父——香港玩具人林亮传奇》一书,部分图片来源于媒体公开报道。
编辑 | 高永珍 审校 | 罗丽萍
推荐阅读
